本书摘录:
出版序
先秦诸子哲学的集大成者
一、劝学人的认识和才干不是天生的,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、教育和环境影响取得的,是“善假于物”的结果。
二、非相相术是骗人的,有学问的人是不信这一套的。相形不如论心,论心不如择术。“非相”,即非难、批判相术的意思。
三、非十二子要实现“一天下,财万物”的政治理想,必须统一思想,效法“仲尼、子弓之义”,“务息十二子之说”。
四、王制要实行“王道”,必须结束诸侯异政、分裂割据的局面,用封建等级名分来确立新统治秩序,破格提拔封建制度崩溃后新兴起的知识分子。
五、富国要使国家富强,必须通过裕民政策使百姓先富起来;百姓富裕了,国家才能富裕,即“下富而上富”。
六、议兵(节选)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民心,在政治上争取民心,才能夺取天下;在军事上要以法治军、赏罚分明,加强军队纪律。
七、天论天就是没有意识的自然界,天不能决定人间的吉凶祸福,人要顺应自然,但不能消极等待自然的恩赐,要主动去认识自然法则,并利用自然为人类谋福。
八、正论君王之道利于彰明、不利于隐秘,利于公开、不利于隐匿。只要像汤武那样修行正道、兴利除害,就会使天下人归顺。
九、解蔽外界事物是可以被认识的。人们知识上的错觉和疑神疑鬼,原因是心有所偏,要全面看问题,克服片面性。
十、正名事物的名称是人们“约定俗成”的,而这种“约定俗成”必须通过感官接触到外物和心的验证才能确立。
十一、性恶荀子持性恶论,他认为人的本性是“恶”的。人有善良的表现是后天人为努力的结果,既然人本性是恶的,那么顺着它自然发展,就会导致社会混乱。
本书探讨的是荀子的思想精华。荀子所处的战国时代,是中国历史上百家争鸣的光辉年代,而荀子所在的稷下学宫,也是当时人才荟萃的著名处所。他十五岁就到齐国游学,当时是齐国称雄东方的时代。齐国君主不惜重金招贤纳士,广纳雅言,鼓励辩证。稷下学士们相互辩论、著书立说,当时的齐国文风鼎盛,不仅在思想上观念活跃,更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开展。
身为战国后期著名的学者和政论家,荀子广泛吸收了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流派的前卫观点,建立了一个规模宏大的思想体系,成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。他的理论涉及哲学、政治、经济、军事以及文化教育等领域,在学术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。
......
全部内容,请购买此书。